彭小仙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洋葱小说网www.3pone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御花园在白日里, 繁花争奇斗艳, 最是醉人。到了夜里,别有一番风景。高悬的灯笼照得园中花若隐若现,好似蒙上了一层纱, 看起来越发娇艳欲滴。

    只朱常溆现在无心去赏。他的心好似也在这夜里蒙了纱雾, 叫他看不清别人是怎么想的, 也摸不透自己的心思是什么。

    朱翊钧站在原地, 等着儿子给自己的回答。将这逼问的话说出口,于他而言, 也是难事。可他不愿再继续这样和儿子怀有隔阂, 这本就不该出现在他们身上。

    朱常溆望着父亲在灯下如水般的目光,想不出一个最好的回答来。他知道自己可以说, 天子乃万民之父, 理当以天下为先。又或者撒个娇,说父皇在儿臣心里, 比什么都重要。

    但无论哪一个, 都是诓骗之言,他说不出口。

    眼前之人,在自己心里,究竟是一个什么地位?朱常溆扪心自问,他现在也许得不出一个很准确的结论。前世的时候,朱常洛对他而言,并不是一个父亲,那只是一个夺走自己生母性命的帝王。

    还是朱由检的朱常溆从未在这个父亲身上获得过什么所谓的父爱。他只看得到朱常洛对西李的疼爱, 凌驾于一切,若非争不过朝臣,大概后位也会亲手相赠。唯一能叫他有所慰藉的,只有自己的皇兄。那时的他,除了偶尔能见一见祖父,也就是现在的这位父皇,博得几个笑颜,旁的就再没有了。

    重生以后,他一下子拥有很多很多的爱。父亲的,母亲的,手足的,还有嫡妻的。除了父亲以外,每一份爱,都是不需要自己任何回报。

    唯有父亲,是不一样的。

    曾为天子的朱常溆很明白这份不同来源于何处。这是天然的,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横跨过去的一条天堑。

    朱翊钧久等不到儿子的回答,心里的失落也越来越大。也许自己,以前真的做的有些过分,而今再想弥补,也难以做到了。

    “既然不想说,那就不说了。”朱翊钧叹道,“起风了,我们回吧。别回头病了,叫你母后病中添愁。”

    转身要走的朱翊钧发现儿子拉住了自己的衣服,他扭头去看,“溆儿?”

    朱常溆手里提着的灯笼不断在风中摇曳,遮去了他心中的不安,还有身体的颤抖。

    “父皇,”他鼓起勇气抬头,“我现在无法给父皇一个明确的答案。对我而言,我的父亲既是天子,又是父亲。有的时候,我心里会怕,自古以来,有太多的皇太子最后下场凄凉。可有的时候,我却知道无论自己怎么做出格的事儿都不要紧。因为有父皇在我身后。”

    朱翊钧一愣。

    朱常溆接着道:“我不想说什么好听话,来诓骗父皇。父皇说的没错,父子之间,不该有所隐瞒,更不该有什么欺骗。何况,便是我今日说了,父皇心里也不一定信。言行不一,最是能叫人伤心。我不愿如此伤了父皇心。”

    “朕知道了。”朱翊钧看着儿子的眼神分外温柔,心里希冀着,可以用这份温柔打消他心中的疑虑和不安。“往后这样的话,朕也不会再问了。”

    朱常溆侧头看着他。

    朱翊钧道:“朕知道,你和你母后行事,自有道理。你想开恩科,也未必就是不行。朕也能猜到几分,是因今科义学馆无人上榜,想再给人一次机会,是也不是?”

    朱常溆的脸在夜风之中被吹得热热的,不知为什么,他有些雀跃。

    “明日朕会同大学士们讲讲这事儿,你也一起听着,说说看你的想法吧。”朱翊钧笑道,“不过阁臣可没有父皇这么好打发,你得好好想个说辞,才能叫他们应了。”

    朱常溆应了一声,和父亲一起往回走。他手里的灯笼并未还给陈矩,而是一直掌灯到了翊坤宫门口。

    在漆黑的宫道上,唯有翊坤宫,才是他们最温暖的家,也是最后的心之所归。

    第二日,朱翊钧果真向儿子履行了自己的承诺,召来大学士商议明岁加开恩科的事。

    只事情偏不凑巧,元辅王家屏因病提前归家,并不在。

    朱常溆听说了消息后,眉头一皱。该来的还是来了。就不知道王家屏现在到底还能在元辅的位置上撑多久了。

    事情正在一步步向着最坏的方向发展。

    因元辅不在,所以加开恩科的事,只讨论了个大概。拍板还得等到王家屏明日身子好些了,才能进行最后确认。

    朱常溆放心不下王家屏的身体状况,在内阁大臣离开后,主动向父亲说道:“首辅年老多病,儿臣实在放心不下,想代父皇去王府看看。”

    朱翊钧自然同意,“叫陈矩点了赏,派个人同你一道去吧。”

    朱常溆点头,又等了一会儿,才领着人和赏一起出宫。他还心细地带上了太医署的太医,让人去王家好好看看。

    王家屏确是偶染风寒,病情倒也不算严重。可到底年纪不小了,一场风寒,就几乎能叫他老上好几岁。

    “元辅辛劳。”朱常溆坐在榻前,望着精神尚可的王家屏,“这几日不若就在家中暂行歇着,等好了再上阁中处理政务,也是行的。父皇已经首肯了,元辅万莫要勉强。”

    王家屏笑呵呵地摆手,“臣且没老到那个份上。”其实王家人早就劝过他,让他早早从首辅的位置上下来,好回乡养病。只王家屏不放心,他深知,只要自己一走,新一任元辅,□□不离十,就是沈一贯了。

    唯有自己撑下去,还能继续寻得一线生机。现在沈一贯因次辅之职,有些事尚不能做的太过,王家屏还能压一压。等顶上没了大山,还不是任由这猢狲闹腾。

    这时候,王家屏心里虽不甘心,却不得不承认,若是天子能立得更稳,更直一些,或者说能将朝臣牢牢把控在自己手里,他身上的担子也就不会那么重了。而今,少年时的满腔抱负,都悉数消散在平衡朝堂各处的内耗之中。

    王家屏心里明白,自己已经老了。半只脚踏进棺材的人,无论再怎么挣扎,也不过枉然。望着眼前年轻的皇太子,他心里有几分嫉妒,又有几分羡慕。

    年轻,真是件好事。还有大把的时间足以让他去试错,让他向着自己想要的方向去走,去努力。

    朱常溆不放心王家从外头请来的大夫,又让太医给看了一回。

    谁知太医并未问诊,而是先问了王家人要了方子来看。草草看过一回,连连点头,道:“殿下,不用再看了。这方子开的很妥当。”又笑着问,“可是李建元李御医的医学馆的学子给府上大人看的病?”

    王家下人点头,手里比划着,“这么高的一个年轻人。虽说大夫是年纪越大,看得也越稳当,不过这一位却好似是同人家反过来。年纪轻轻,就独当一面了。现于城西的善堂坐诊,常常给穷人家免费看病。药材也是从医学馆直接取了来,不收钱。”

    太医点点头,将方子递给面有疑虑的朱常溆,替他分解道:“李御医教的好徒弟。早年的那些徒弟而今全都出了师,这方子,一看就是医学馆里头开的。”

    朱常溆并不通医理,问道:“难道这方子,师承何人,都能看得出来?”

    “看得出来,看得出来。”太医捻须笑道,“有的人开方,喜欢用十八反,有的人偏好用附子这类毒性偏强一些的药材,只要喊得上名号的大夫,人人皆有不同。这医学馆出来的学生,开方最为大胆,而且喜好用一些寻常药材。这同撰写《本草纲目》的李时珍李老先生是一脉相承的。”

    “哦?”朱常溆和起了兴致的王家屏对视一眼,“说说看?李时珍开方有何不同?”

    太医道:“李时珍出身平民,一生多行走于穷苦之地,悬壶济世,也是不收分毫。倘若药材价贵,他也供不起,便从寻常药材中琢磨。医学馆的学生受他影响,所用药材也都非名贵之物。”

    说起医学馆,朱常溆的嘴角就忍不住上扬。这是当年母后首倡的,现在已经开始渐出成效来了。朝鲜之战时,就有数名医学馆的学生跟着明军奔赴战场,救活了不少人。后来播州杨氏之乱,医学馆随军的军医也是功劳不小。

    虽然现在绝大多数人应该已经忘了起初究竟是谁想起要建馆,但朱常溆觉得母亲并不在意这些虚名。他们母子想要的是中兴而非盛世。

    现在这样,就很好。

    王家屏笑着颔首,“我还记得,这是当年娘娘说要办的。”他看着朱常溆的目光像极了一个平凡的老人,而非一个手握大权的元辅。“中宫自来心系万民,能有娘娘陪伴圣上左右,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朱常溆忍不住在心里笑。他记得前世的时候,这位最是看不惯母后了,不知道上疏多少次指责父皇不该独宠母后,就差把奏疏直接扔到母后脸上,破口大骂她是个祸国殃民的奸妃。

    王家屏奇道:“殿下为何发笑?”

    朱常溆憋着笑,拼命摇头,“听太医说首辅不日即可痊愈,我心甚安。”

    “劳圣上和殿下心忧了。”王家屏点点头,又问,“殿下方才道,明岁想要加开恩科?”

    提起正事,朱常溆也就收起了笑,“正是,不知元辅怎么看?”

    王家屏凝眉细思片刻,“可。”正好借着这个机会,让新人入朝,分散沈一贯现在手里的权利。

    “既如此,我便回宫和父皇商讨,即日便下诏。”朱常溆起身,“元辅在家安心养病,我就先告辞了。”

    王家屏因病,不能亲送,特地叫了在家的儿子过来将朱常溆送出府。

    出了王家后,朱常溆又往义学馆去了一趟。开恩科的事,已是十拿九稳,得先和义学馆的人通个气,让他们好先做准备,加紧对学子们的教导。

    朱常溆为防引起骚动,特地在离义学馆还有些距离的时候,就下了仪仗,步行过去的。进去的时候,正好冯大儒在和朱载堉一起品评学子们交上来的八股文。

    是针对本科会试和殿试的题目,专门写的。

    “叔父。”朱常溆向朱载堉一拜,起身后目光转向坐在位置上一动不动的冯大儒,“这位……”

    朱载堉介绍道:“这位乃是陕西有名的大儒,也是我的恩师,姓冯。”

    朱常溆行礼,“冯先生。”

    “嗯——”冯大儒眼珠子往上翻,用鼻孔对着朱常溆,“起来吧。”

    朱常溆施施然起身,丝毫没有半点皇太子的架子。

    大儒名士,并不单单是在著述上的造诣深厚。他们拥有诸多追随者,愿意为其发声,争当马前卒。得罪一个大儒,就相当于是得罪几百个,甚至上千个学子。

    这些人,都是大明朝的舆论咽喉。

    一个串着一个,盘根错节,得罪不起。

    冯大儒侧头打量了朱常溆半晌,“倒是有点意思。”他看着冯大儒,“太子的学问如何?”

    朱载堉想了想,觉得不好同旁人做比较,只得道:“申汝默曾为太子的先生。”

    申时行乃是嘉靖四十一年殿试第一名,也是一甲一名,状元之才。

    冯大儒冷哼,“申汝默说是帝师还行,教他?”白了一眼朱常溆,“我记得申汝默致仕的时候,太子还未出阁听学吧?”

    “确是教过的。”朱常溆行了一礼,方道,“蒙获父皇恩准,所有的皇子都跟着先太子一同出阁听学。私以为此事利大于弊,皇子亦为日后藩地之主,不懂民生民利,难免行差就错,多学点东西,总归是好事。”

    冯大儒对这话倒是颇为赞同,“倒是没说错。不过名师也未必能教出高徒来。”他将手里的卷子递过去,“既然申汝默教过你,那你瞧瞧,此人若参加殿试,能得什么名次?”

    朱常溆接过,心里算着今岁辛丑科的录取人数。一甲三名,二甲五十七名,三家二百四十一名,统共是三百零一名。

    现今科举与开国初期有了很大的不同,更较重经义。也就是三场考试的第一场。

    辛丑科的第一场题目为:试《四书》义三道,每道三百字以上;试《五经》:《易》、《书》、《诗》、《春秋》、《礼记》经义各二道。

    再转向这份卷子,朱常溆前后细细看了五遍,心里有了个数。“若想过了会试,并不难。可殿试想进二甲,却是要差一些了。我观今岁一甲和二甲的答卷,都要比这个好些。”

    “好在何处?”冯大儒不依不饶地问,“说说看。”他指着朱常溆手里的卷子,“这份又差在何处,说说。”

    朱常溆整理了一下思绪,便道:“茅顺甫有言‘当今程文,剽窃庄老,掇拾秦汉,甚且旁剿释氏空门之影响,以相夸诩。其于孔孟程朱夐不相及矣。’当今的沈大学士曾于二年任会试考官,其在当岁的《会试录》序中写道:‘旁逸于诸子百家,至摽佛老以为奇。’。”

    程文指的是会试、乡试中,考中学子的答题佳作,通常会在科考结束后,由朝廷编撰刊刻成籍,被称为《乡试录》和《会试录》。

    而朱常溆所引用的茅坤和沈一贯之言,则是为了表明当今时文写作的习气,“反正”,“求新”。两者在不偏不倚之时,自然是好的。可现在却太过了头。凡事离了中庸之道,就难免要走上岔路去。

    冯大儒的面色凝重起来。他听懂了朱常溆想说的是什么。

    “这正是当今时文的症结所在。”朱常溆扬了扬手中的这份卷子,“此卷亦有此风。而本次状元张以诚则不然。”

    张以诚的卷子,冯大儒已经看过了。早在礼部撰写今岁《会试录》时,一甲三名的答卷就已经传遍了街头巷尾。

    朱常溆接着道:“张以诚的卷子,想必各位都已经看过。其文颇得嘉靖年间的唐应德之精髓,秉持‘清韵蕴藉’、‘轻清而稍加之以秀逸疏爽’的特点。”

    又道:“张复亨认为,编撰挑选出的程文,‘务要纯正典雅,明白畅通。’夏公谨亦认为,程文当具‘纯正博雅之体,优柔昌大之气。’”

    这次朱常溆引用了张天复和夏言的话,来证明张以诚独到的写作风格,以及这种风格的重要性。

    百官择选,最初是科举,继而是政绩。倘若一味求新求变,不以“明白畅通”为先,那所出政令,让绝大多数本就不识字的百姓如何能听懂?更遑论是教化。百姓连官府讲的道理都不明白,又如何被教化,如何政令通行?

    他望着若有所思的两位长辈,微微一笑,“不知叔父,冯先生,现在可还认为张以诚这状元,是不是名副其实?”

    冯大儒忙问:“进士之序,乃殿试后才确定的,岂能以经义论之。”他迫不及待地想从朱常溆的口中听到更多的,关于这个年轻人心里的想法。

    朱常溆垂目。“这次殿试,父皇出的题很是不好答。”他抬眉,扫过面前的二位老者,“不知换做二位先生,会如何回答。”

    殿试是由朱翊钧自己出的题目。他这次问的,是个一直以来困扰着他的问题。明明自己也算是励精图治,可为何治下依旧纲纪败坏,法令废弛,“岂朕仁未溥欤,明或弊欤,当机而少断欤?”

    究竟是自己不够仁怀广大,还是太过优柔寡断。

    朱常溆没给两位告诉自己答案的机会,“宫中尚且有事,我就先回去了。”快走到门口了,才想起自己此行的目的,转头向两位复又施礼,“如若没有意外,明岁当会加开恩科。”

    朱载堉和冯大儒一震,旋即对视一眼。

    朱常溆淡淡道:“父皇今岁殿试上的出题,已经很能看出些来了。还请义学馆的学子们努力。”

    朱载堉看了看自己的先生,草草告罪一声,出门去送朱常溆。回来的时候,见冯大儒捻须,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他上前唤道:“先生?”

    “不错。”冯大儒点了点头,“不错。”

    朱载堉被这没头没脑的话说得一头雾水,究竟是哪里不错了?

    冯大儒斜睨了一眼自己这个学生,操起手边的拐杖,朝他额上轻轻一敲。“说你那皇侄孙呢,蠢材。”

    朱载堉这才恍然大悟,笑道:“我在宫里的时候,就听说了。殿下向来勤勉,从来手不释卷。”

    冯大儒支着拐杖起身,“岂止是手不释卷。装样子谁不会,他是都读到心里头去了。”他眺望着远方,正是朱常溆离开的那个方向,“能旁征博引,固然能耐。可光会耍嘴皮子,不过纸上谈兵。伯勤,你没发现吗?”

    “他是通过时文,去考虑民生。”冯大儒微微一笑,“这才是根本。为官者,两张口,下为百姓撑腰,上为天子效力。手中一杆笔,述尽天下言呐。”

    朱载堉搀着老恩师,将这番话放在心里来回咀嚼着。

    冯大儒挺直了腰板,此时此刻,他只觉得一身轻松。

    “伯勤,方才殿下的话,你已是听明白了吧?”冯大儒转头去看自己的学生,“明岁加开恩科,正好是义学馆的出头之日。殿下不会白跑这一趟,他为的本就是让义学馆的学生可以入朝为官,助他一臂之力。”

    朱载堉颔首,“学生知道。”

    “他还漏题了呢。”冯大儒笑得特别贼,“可别传出去了,到时候叫人抹黑说成了舞弊,谁还说的清楚里头是怎么回事呢。”

    朱载堉脑子一转,就明白过来了。只要能过会试,那就起码是个三甲进士了。可名次最终确定,却是要经殿试这一关的。

    简言之,一切都看朱翊钧的意思是什么。

    这才有了方才冯大儒问的殿试出题,还有朱常溆临走前的那一句话。

    义学馆的学生们觉得近来的日子过得特别苦。授学的先生们在开了一次会后,也不知道商讨了什么事儿,第二日,他们的所有课业统统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了一倍。

    这下可好,一个个都叫苦不迭。可偏生不敢不从。这里的先生几乎可以算是顶好的了,朱馆长虽然平日里瞧着乐呵呵的,可一旦犯事,那是从不手软,说赶人,那是真赶,谁来求情也没用。

    苦不了几日,学子们就等到了朝廷明岁加开恩科的旨意。

    这下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呢?真真是朝中有人好办事,他们的朱馆长可不就是先前的皇亲吗?

    学子们不再叫苦,甚至有些本就勤勉的人,寻上了先生,要求给自己加课。

    别说加一倍,就是加十倍,二十倍,只要能在来年的恩科中考中,现在吃的苦,到时候全都会有所回报。

    朱载堉也不让朱常溆白做好人,有意无意地,总会带上一两句。也并不点明恩科是特特为了义学馆的人才加开的,只道圣上和皇太子特别关注今岁馆中为何无人参加会试,对大家给予厚望。

    只这一句,就足以成为众人的动力。

    朱华彬听了母亲的话,厚着脸皮找上张家后,在张家的指点和保举下,顺利通过了县试和府试,考上了童生。而后也算是他运气好,正撞上湖广学政经荆州府,有书香门第的张家从旁提点,自身也足够勤勉,再加上了一点儿运气,堪堪挂在院试最后一名,成了秀才。

    考中秀才后,吴氏的嘴就没合上过,逢人就说自己儿子考上了秀才。说得朱华彬都不好意思出门了。

    “娘,只最后一名,也无甚可说嘴的。”朱华彬红着脸,“王家婶子的兄弟名次可比我高呢。”

    吴氏不高兴了,“比你高怎么了?他年纪还你大呢。人家考了多少次?你考了多少次?”说着说着,眼泪就下来了,“娘没看错,你啊,先前就是被耽误了,这不,连着几次都顺顺利利考中了。合该你吃这碗饭的。”

    朱华彬劝不过母亲,只得由着她去说。

    吴氏抹了眼泪,“这是圣上同娘娘赐福,还有你爹,我们朱家列祖列宗在天之灵庇护。好了,而今你有了秀才的身份,娘也放了心,我们是时候北上,去考义学馆了。”

    她拍着儿子的手,“娘也不盼着你考中状元。娘都听说了,这状元呐,难考的很。只要三甲进士,或是考中了举人,能当个候补官儿,娘就心满意足了。”

    朱华彬先前科考受了张家很大的恩惠,此时却也不自作主张是否北上,而是先问了张家。

    文忠公家自清算后,一直过着深居简出的日子。这次会指点朱华彬,一来是看在吴氏不易的份上,二则是念着当年郑家人,尤其是当今的那位娘娘,对张家的救命之恩。

    他们听吴氏说了,只要儿子考中了秀才,就北上去义学馆读书。张家也想看看,朱华彬究竟是不是这块料,便是从旁帮着,若能结个善果,也是好的。于他们而言,不过是举手之劳。

    虽然已经远离了直隶这个真正的政治中心,可文忠公当年的人缘人脉还是在的。官员彼此之间也会互通有无,有些事,张家人心里明镜一般。

    比如,为什么娘娘要办义学馆。又比如,这宗亲除籍。这一桩桩,一件件,拆开来,揉碎了,合在一起。聪明些的人,哪里能看不出来?

    郑梦境当年选择救张家的时候,也不曾想过,后来会发生这许多事。许多看起来很不经意的小事。但正是这些小事,一点一滴地积聚在一起,慢慢拉动着整个历史改变。

    拜别了张家人,朱华彬母子带着并不多的东西北上入京。他们走的是水路,途中遇见了不少一同上路的学子——不过他们都是举人了,赶着参加明岁的恩科。

    经由水路到了通州后,吴氏有些水土不服。她久居南方,并不曾来过这么北边儿的地方,一下子气候有些不大适应,再加上年岁大了,吃食上也不习惯,一来二去就病了。

    吴氏怕儿子担心,一直忍着没说。等入了京城,这才松了一口气。

    这一松,就松出了事。

    朱华彬却是个孝子,只年纪也并不大,一直呆在武昌和江陵两地,并不算见过什么世面。到了京城,顿时豁然开朗。

    这里便是大明朝的京师,远处金黄色的琉璃瓦,那是天子的住所。

    朱华彬按捺住想要四处去看看的心思,决定先找个地方和母亲落脚。客栈是住不起的,他们的钱并不多,京城什么都贵,客栈自然也不便宜。何况乡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他们还得在京城长长久久地住下去,正经寻个住处才是要紧事。

    可是初来乍到,哪里知道京中何处可以寻到便宜住处。

    吴氏听说义学馆能给学子提供住所,便说服了儿子先去寻朱载堉,参与入学考试。“我去四处看看,有没有谁家需要老嬷嬷的,便在人家里头住下,干些活计,能养活自己就够了。”她摸着儿子的手,无不感慨地道,“只要你出息了,娘就享福了。”

    朱华彬拗不过她,便答应了先去考试,不过和母亲说好了,“无论寻不寻的到活计,都要到义学馆来寻我。见不到娘,我心里头不安生。”

    “哎,哎,娘都知道了。”

    母子二人在路口分道扬镳。

    吴氏等儿子离开后,便往人多的地方走去。她想着,人多的地方,通常会贴有更多的告示,自己也应该可以勉强问问人看。

    只没走几步路,就倒在了地上,两眼一闭,厥了过去。

    行人登时便慌乱了起来,将吴氏扶到一边掐人中,希望能将人弄醒,另有人大声询问这是谁家老人的。只是吴氏迟迟不醒,街上也无人相应。

    朱轩姝今日正好从宫里头出来,经过此地时,听见外头喧嚷声,就让吴赞女下车去瞧瞧出了什么事。她自己在车上,轻轻撩开帘子一角,偷偷往外头看,透过人群,模糊地看见好似一位老妇人晕倒了。

    吴赞女不多时便回来了,“殿下,是一位老太太,看穿着打扮,家里头应当过得不大好。身上的衣服首饰,也都不是京里头的打扮,应当是外地来的,大约……是来寻亲的。”

    朱轩姝又挑开了帘子去看,行人见无人应答,开始陆陆续续地离开了。她自和离后,越发明白女子的苦处,此时见吴氏倒在地上无人理,心生了恻隐之意。

    “吴嬷嬷,将那老夫人抬到我车上来吧,带去公主府,叫个大夫来瞧瞧。”朱轩姝放下了帘子,吩咐道。

    吴赞女垂首点头,下车叫了个随车的侍卫,帮着自己将吴氏抬上了车。

    有人认出了缓缓离开的马车,“哎,那不是云和公主的车吗?!”

    “好像真的是。”

    “都说先前公主和高家的龃龉是天家不厚道,现在看来,坊间的谣言果不可信。应是高家意图包庇白莲教,与公主生隙,公主才大义灭亲的。”

    “我看也是,不是心善的,谁会将个无亲无故的老婆子抬上车。”

    不过一时微不足道的善举,在顷刻间传遍了京师的大街小巷,朱轩姝的形象又一次被拔高了。

    吴氏是在安神香的香雾缭绕中悠悠转醒的。她睁看眼,看不清什么东西,眼前是模糊一片,可身下铺着的,从未睡过这么叔父的褥子,还有鼻端萦绕着的香气,却告诉她,这一切似乎不同寻常。

    莫不是、莫不是……自己,死了?

    吴氏的眼泪登时淌了下来。自己还没见儿子考中进士,也没抱上金孙,怎么,怎么就……

    真真是作孽!

    前世到底做了什么恶事,这辈子才落得这么个凄惨下场。

    吴赞女端着药进来,却见吴氏睁着眼在哭,不由上前劝道:“老夫人,哭得什么?”她将药放在一旁,将吴氏扶起来,取了隐囊垫在她腰后,“是不是寻不到家里人了?莫慌,你要寻的人姓甚名谁?我们去帮你找了来。”

    吴氏从吴赞女的手一直摸上她的脸,觉得奇怪,“怎么是热的?”轻轻捏了捏,“这里……不是地府?”

    吴赞女方才从大夫口中知道吴氏的眼睛不好,所以对她这无礼的举动也不曾说什么。她将吴氏的手从自己脸上拿下来,好声好气地道:“老夫人,这里不是地府,您啊,还活得好好儿的呢。”她笑道,“方才您在街上晕了,是我们殿下将你救回来的。”

    殿下?吴氏心里越发觉得奇怪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自己现在所处的地方,一定很不简单。她赶紧问:“敢问府上主事的是何人?”

    吴赞女笑眯了眼,“是当今圣上和皇后娘娘的掌上明珠,云和公主的府上。”

    吴氏一听,方止住的眼泪就又留下来了。她用力握着吴赞女的手,摇了摇,再摇了摇,就是急得说不出话来。

    这里,就是那位下令让宗亲除籍的圣上的公主府里头?

    当今天子在吴氏的心里,是比菩萨对她而言更有再造之恩的人。没有那道除籍的政令,她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儿子一辈子娶不上媳妇,过不了光明正大的日子。

    哪有现在,考取了童生秀才,见知府都不用行礼的好日子?

    吴赞女也不知道吴氏究竟想做什么,只由着这位老夫人的性子。等人不那么激动了,温声问道:“老夫人,您是同家里人走散了?还是来京里头寻人的?我看着你的样子,还有这口音,似乎并不是直隶地界的人?”

    吴氏连连点头,握着吴赞女的手不肯放,“奴家本是湖广行省一位奉国中尉的母亲,不过有了圣上的除籍圣旨,而今我们都已非宗亲,而是良民了。”

    吴赞女听得出来她的喜悦之意,笑道:“这也是陛下和娘娘的善心,还有小爷。宗亲除籍之事啊,起初便是小爷提出来的。”

    “小爷?”吴氏有些糊涂,“请问这位……”她有些拿捏不准该怎么称呼吴赞女,“姑娘,小爷是谁?”

    吴赞女捂嘴笑了,“老夫人唤我一声吴嬷嬷也就是了。”她端过药,放在吴氏的手里头,“这是大夫给你开的药。”见吴氏一气喝下,接过了碗,“小爷是宫里人对太子的叫法。”

    吴氏这才明白过来,有些不好意思,“奴家是乡巴佬,并不懂这些。叫吴嬷嬷笑话了。”又笑,“这么说来,嬷嬷同奴家还是一个祖宗,奴家也姓吴。”

    “这倒是巧了。”吴赞女听见脚步声,转头去看,见是朱轩姝不放心吴氏的情况,特地过来看人,“殿下。”她转头对吴氏道,“吴夫人,是云和公主殿下来了。”

    吴氏一听,赶紧摸索着下床,就要对着朱轩姝磕头。不等朱轩姝说话,吴赞女就将人给扶起来。

    朱轩姝上前一同帮着把人扶上榻,“老夫人这是做的什么?”又听了吴赞女道明吴氏的身份,笑道,“便是除了籍,我们也还是亲戚不是?祖宗给的血脉,哪里是说断就断的?不过是一纸诏令,难不成就能割断了?”

    “既然吴夫人都是一家人,索性就在我这里暂且住下。方来京城,必定不熟悉情况。”朱轩姝笑眯眯地道,“对了,夫人是独自上路的?还是同家里人一起来的?”

    吴氏这才想起儿子来,一拍大腿,“奴家那儿,还在义学馆门口等着呢!”说罢又急着下榻,想去寻了儿子来。

    朱轩姝将人按在榻上,“夫人且不忙。”转头吩咐吴赞女,“寻个人去义学馆寻寻看,可有个学子在那处等着。”她望着外头的天色,“快入夜了,要是寻着了人,就请来府上,同他母亲相聚。”

    吴赞女应了,又问:“吴夫人,请问令郎叫什么?”

    “朱华彬。”吴氏拿手指头在掌心里一笔一划写着,“春华秋实的华,彬彬有礼的彬。”

    吴赞女点点头,“知道了,吴夫人,您就安心留下,奴婢保准将贵公子带回来。”

    吴氏连连点头,“就拜托吴嬷嬷了。”

    作者有话要说:  本来今天想加更的……但是那段关于科考时文的情节考据花了太多时间OTZ

    在这里说明一下哈,我实在是查不到万历二十九年辛丑科的《会试录》,这本书在吉林大学图书馆收藏,我没法儿登陆进去查,也想了很多办法,但都搜不到这本书,知网倒是有,但我没账号,也看不了,所以只能作罢。最后用的是天一阁馆藏《成化二十年会试录》第一场作为这次的题目。没用更近一点的嘉靖八年,是因为我没找到第一场的题目,只有第二场和第三场。但从当时的情况看来,第一场的经义是最受重视的。

    后面殿试那段,用了万历十一年癸巳科的殿试内容。因为……二十九年辛丑科的殿试内容我看不懂QWQ,赶着更新,实在没办法仔细研究了。感兴趣的小天使可以去看看,在《明神宗实录》卷之三百五十七。

    中医那段肯定有纰漏,有懂的小天使可以指出来,我会进行修改。但用十八反和附子是真的,我爷爷肺癌晚期的时候喝中药,医生有用过这两种方法,就是服用之后反应会特别大。

    然后来说下生僻字,夐xiong第二声;摽biao这是个多音字

    今天一百万啦!我要给你们发红包包啦!记得本章留言哦~

    加更呼声最高,这个肯定会有哒,让我这几天先做做准备,打个细纲,然后就给你们不定期掉落加更。

    想看的番外我会努力构思一下,和加更一样,不定期掉落在作者有话,就当是给你们的小惊喜,嘿嘿嘿~

    谢谢大家一直陪着我这个大话痨,爱你们~

    看文愉快~!
玄幻奇幻推荐阅读 More+
妙手小神医

妙手小神医

谁家姑爷
“站住,上次为什么放我鸽子?”在老虎准备起身离去的时候,狐狸突然又阴森森地问了一句。 “放你鸽子?” 老虎回过头,看着狐狸咬牙切齿的模样,愣了楞道:“鸽子是什么?能吃吗?”
玄幻奇幻 完结 594万字
召唤新星

召唤新星

无尽花开
千年前,流星坠落,魔法诞生,闪亮的星辰开启了大陆的召唤与魔法的启蒙年代。 千年前,流星坠落,魔法诞生,闪亮的星辰开启了大陆的召唤与魔法的启蒙年代。 千年后,大陆兽潮频频,内忧外患,谁能够秉承秩序信念,以贤者之名,扫平混乱,前往魔法的起源之地,探寻命运的真相?
玄幻奇幻 完结 214万字
红楼之荣华春景

红楼之荣华春景

君越贤
《红楼之荣华春景》是君越贤精心创作的修真小说,笔趣阁顶点实时更新红楼之荣华春景最新章节并且提供无弹窗阅读,书友所发表的红楼之荣华春景评论,并不代表笔趣阁顶点赞同或者支持红楼之荣华春景读者的观点。
玄幻奇幻 完结 113万字
永生武圣

永生武圣

无言不信
浩瀚宇宙无穷无际,地球人探索数百年,所涉足之地亦不过周边的几个行星,对于银河系的探索所了解的亦不过百之一二,更莫说是银河系之外的无边世界。 世界与世界之间的距离无法以道理来计,往来于不同的世界几乎是天方夜谭。然,凡是总有例外…… 武道之极,无穷无尽。 万物修炼极致,天地臣服,自然辟易。 某以一人之力,开天辟地,撕裂长空,强行劈开时空隧道,穿梭各个异世界…… 故事亦从这里开始!
玄幻奇幻 完结 53万字
卿本兽榜九十七

卿本兽榜九十七

拈一朵
《卿本兽榜九十七》是拈一朵精心创作的修真小说,笔趣阁顶点实时更新卿本兽榜九十七最新章节并且提供无弹窗阅读,书友所发表的卿本兽榜九十七评论,并不代表笔趣阁顶点赞同或者支持卿本兽榜九十七读者的观点。
玄幻奇幻 完结 18万字
红楼之林姑姑

红楼之林姑姑

铁瑟铜琶
注意:林姑姑是原创穿越者,作者是标准黛玉粉 穿越成了林如海的妹妹平白无故成了林黛玉的姑姑——老了一辈!金手指是穿越女的必备——人见人爱花见花开!无奈和众穿越女一样招惹到皇帝——逃去边疆!找汉子,养娃子.....帝怎么把四儿子丢过来了? ↑↑↑以上皆是前情提要↑↑↑看边疆回来个泼妇林姑姑大闹红楼!咱其实脾气挺好,咱只是有点护短……下一个脑洞红楼之贾弟弟再下个脑洞红楼之秦妹妹小伙伴的文红楼之赘婿小伙伴的文红楼之八爷牌林海小伙伴的文[综+剑三]帝王这职业 通知 本文将于2016年3月21日星期一入么哒~
玄幻奇幻 完结 52万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