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五妇岭(1)
鱼离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洋葱小说网www.3pone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张阿姨当初给我们的草图,准确的说一共是五张。其中一张画着的是被艾布尔等人夺走的象牙盒子,我们至今都不知道这个象牙盒子当中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可以确认的是,这个象牙盒子里面,很可能是藏着关于巴蛇神的秘密,毕竟这个象牙盒子本身,也是从巴蛇神的复制体腹中取出来的。
至于其他的几张草图,其中一张画着的是五丁开山的素描,另外三张分别画着一个巨大的茧状物和一条巨蟒,最后一张是一副潦草的地图,但是地图没有标注地名,估计应该是在发生五丁开山传说的梓潼境内。
我第一次看到这几张草图的时候,不过是以为张阿姨在暗示我们,只要到了梓潼,就能揭开一切谜题,也就对草图没有太过在意,只是将之收藏好。
可现在,当我看到这几页残破的古籍上的图案时,才发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这几张残破的古籍其实并非是原图,而是民国时期的临摹本,要不然也不会被叶凌菲从图书馆带出来。按照残页上的描述,上面的图是三十年代中期画的,临摹的是当时一个墓葬中出土的石碑图案。
难道说,这个墓葬中竟然还藏着什么秘密么?我心中一动,感觉张阿姨给我的这几张草图,怕是有着不寻常的涵义。
将几幅图一一对比之后,我发现一个更加有趣的事情。
临摹的残页其中相对完整的一张,是一份梓潼境内的古地图。看样子,地图上占据中央位置的山丘,和我们前几天去过的七曲山有几分神似。确切的说,是和站在七曲山主峰山顶看到的七曲山南簏的那几座山峰极为相似。
我马上从笔记本电脑中搜出梓潼的现代卫星地图,发现那个位置果然是有这样几座并不算太高的山峰。
而张阿姨所画的草图中那张地图,和古地图有着细微的差别。本来我以为是因为随手画的造成的差异,可如果将草图放在残古地图上面,会发现两张图大部分是重合的,但有差异的地方,连在一起竟然是出现了一条弯弯曲曲的路径。
或许,秘密就藏在这几座山峰之间?而两张重合的地图中间出现的路径,就是揭开这秘密的通道?可张阿姨为什么不直接告诉我们?
我收起草图和那几张临摹的古籍残页,将心中的想法向秦峰和叶凌菲说了一遍。
两人对我大胆的猜想也十分认同,于是我们当天做了一番准备后,驱车前往七曲山南簏。
此地依然是属于七曲山的范畴,本来山上有不少古建筑庙宇的,却在六七十年代被毁,现有建筑是八十年代由民间集资修建的仿古建筑。
这个地方同样有着文昌神张亚子的传说,相传他为救父母,在二郎神的帮助下三箭射穿白杨洞借得涪江之水淹许州,将其父母救出。此时,观音菩萨见大水将要淹及良民百姓,便把滔滔洪水收进了宝瓶。
但真正让我们感觉到一丝兴奋的,是根据古老的传说,这个地方是“五丁开山”中的壮士“遗剑”之处。
五丁遗剑的传说,是指当年五丁与巨蛇搏斗时,将自身佩剑掉落在路旁,不料五丁佩剑并非凡物,剑身沉重刺破山体,一道泉水奔涌。每当夕阳西下,月漫大地之时,泉池也波光摇拽,明月树影都在池泮辉映成趣,被誉为梓潼八景之一的 “剑泉晚照”。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县民在剑泉的基石处修建观音殿,俗称水观音。1986年,七曲山文物管理委员会根据文献记载,在剑泉东面十步远的地方恢复重建古五丁祠。
虽然五丁祠是1986年才新建的,距今不多不少刚好30年,五丁祠重建的时间点,却是让我心头一跳。
要知道1986年或许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个极为普通的年份,没有什么特别的。可对于熟知古蜀历史研究的人来说,却知道这一年并不寻常。
1986年在全国范围内最重大的考古发现,就是当年7、8月份,在成都附近的广汉发现了两处埋藏有丰厚宝藏的长方形器物坑,这两个器物坑中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对位于中国西南的古蜀文明的重视。
在三星堆遗址大规模发掘的同时,1986年还对成都市区的十二桥遗址也进行了发掘,该遗址最下层的出土文物与三星堆遗址最晚期遗存相同,完美解答了三星堆文化的去向问题,那就是当年统治古蜀的蜀王将王宫从广汉搬到了今天的成都,并在不久后建立了更加辉煌的金沙文明。
也就是说,1986这个对于考古界来说十分重要的年份,离成都几百里外的梓潼,突然重建了代表着古蜀文明终结传说的五丁祠,要说这完全是巧合,反而是让人怀疑了。
几乎不用再多想,我立刻明白过来眼前的这几个山峰,很可能就是传说中的五丁山,也曾被曾为五妇山或者五妇岭。
五这个数字,已经不是第一次显现出自己的神秘,在古蜀时期最为尊崇的是五个神灵,在中原地区的学说中五行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眼前的五丁山,似乎不仅仅是数字中带一个五那么简单。
按照传说,五丁是当年古蜀国末期的第十二世开明王麾下五个力大无穷的异人,数量不多不少正好五个,这个数字很可能和古蜀时期对应的五神有着某种关系。
最关键的是,根据我们之前查询的资料,五丁开山的传说似乎不仅仅是一个传说,而是在不少史料上都有清晰的记载。
清嘉庆版《四川通志》曾记载:“梓潼县五妇候台在县北。”
《蜀王本记》中也曾说:“秦王献美女五人于蜀王,蜀王爱之。遣五丁迎女还至梓潼,见一大蛇入山穴中,一丁引其尾不出,五丁共引蛇,山乃崩,压五丁,五丁踏地大呼,秦五女及迎送者皆上山化为石。蜀王登台望之不来,因名五妇候台。”
《华阳国志蜀志》亦载:“周显王三十二年(公元前337年),蜀使朝秦(秦惠王因数以美女进,蜀王感之,故朝焉)。惠王知蜀王好色,许嫁五女于蜀,蜀王遣五丁迎之,还到梓潼,见一大蛇入穴中。一人揽其尾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拽蛇。山崩时压杀五人及秦五女并将从。而山分为五岭,直顶上有石平台。蜀王痛伤、乃登之,因命曰:五女塚山。以平台为望妇堠,作思妻台。”
明代曹学全所著之《蜀中名胜记》也曾记载:“梓潼五妇山,碑志存,有五妇庙。”“又有隐剑泉,在五丁力士庙西一十步。古志云,五丁开剑路,迎秦女,拔蛇山崩,五丁与秦女俱毙于此。”
又有《五妇岭怀古》一诗,专吟秦美女之死一事,诗云:“娥眉欣然离秦廷,为求至尊西蜀行。不识秦王美人计,未入蜀宫先丧魂。”
这些史料都充分说明了古人对于古蜀国的灭亡,差不多就是从五丁打通了蜀地和秦国的天堑开始的。虽然五丁此举不过是奉贪婪的蜀王之命行事,但最终造成的结果却无可辩驳。
我们一行三人,将车停在山脚下,然后步行进入山中。
1986年新建的五丁祠几乎没有太大的必要去参观,时间太短了,几乎不太可能有什么有用的线索。
我们只需要根据张阿姨提供的草图,和古籍残页上的地图重合后新出现的路径作为指引即可。
这条路径自然没有按照现有的道路进行,反而是需要披荆斩棘,走入附近的山林,直到数十分钟后,我们才意识到这条道路很可能是被埋没的古蜀道。
古蜀道也就是传说中五丁开出来的通往秦国的道路,也被称为金牛道,以剑门关为核心,北起陕西宁强,南到成都,全长450公里。如今剩下的遗迹不过断断续续的几十里,大都分布在剑阁县、梓潼县等地,残留的古蜀道至今依然能够容纳行人通过,这些地段一般都被规划为旅游景点。
只是古蜀道存在的时间太长了,两千多年下来,有些地段因地震山洪等自然灾害,也不知道经历了多少次变迁,部分地段被自然的伟力重新覆盖也不是什么难事。
而我们现在所行走的路线,应该就是千百年来因沧海桑田变迁或是人为因素被废弃的一小段路,在数百公里长的古蜀道中完全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一边对比着草图和古籍的不同,一边艰难前进,也不知道在这条被野草埋没的古道上走了多久,中途休息的时候,我重新拿出那几张草图,视线再度移到了第一张草图上,也就是画着象牙盒子的那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