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纛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洋葱小说网www.3pone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战国时有一位大军事家,名叫吴起,与孙子齐名,并称为“孙吴”。他写了一本兵书,名叫《吴子》。在这本书里,他专门用了一整篇的内容来讲“治兵”。所谓“治兵”,即治理军队之意,全篇共分八节,分别讲说了进军、作战、训练、编伍、指挥等问题。
在讲到“训练”时,他是这么说的:“夫人常死其所不能,败其所不便。故用兵之法,教戒为先。一人学战,教成十人。十入学战,教成百人。百人学战,教成千人。千人学战,教成万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
意思就是说:士卒在战斗中往往死於没有技能,败於不熟悉战法。所以用兵之法,训练为先。一个人学会战斗的本领了,可以教会十人。十个人学会了,可以教会百人。百人学会了,可以教会千人。千人学会了,可以教会万人。万人学会了,可以教会全军。
这段话和周澈之前引过的那句话:“伍长教成,合之什长。什长教成,合之卒长。卒长教成,合之伯长”的意思是一样的。
在“夫人常死其所不能,败其所不便。故用兵之法,教戒为先。一人学战,教成十人。十入学战,教成百人。百人学战,教成千人。千人学战,教成万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这句话之后,还有一句:“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圆而方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后之,分而合之,结而解之。每变皆习,乃授其兵。是为将事”。
这后半句的意思是:(在战法上),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在阵法上),圆阵变方阵,坐阵变立阵,前进变停止,向左变向右,向前变向后,分散变集结,集结变分散。各种变化都熟悉了,才授以兵器。这些都是将领应该做的事。
前半句讲的是单兵技能,后半句讲的是阵法变化。
周澈只有五天时间,没时间去教新卒们学阵法变化,就连单兵技能也无法教全。
他给各部下达的命令是:用这五天的时间,教会新卒辨认旗帜、识别金鼓、知道进退,然后让他们大概知道在战场上需要注意的事项,如此足矣。
时间短,任务重,但有一个方面对还算周澈有利:并州兵的基层军官可是在并州老军里抽调的,有了这些人在,整个的训练任务就轻松许多了。五天可以教很多东西了。周澈答应太守南下击贼,一个是不得已而为之,於公於私都不能不答应,再一个就是因为考虑到了这个方面,自觉有一定的把握用五天时间将这支新卒“初练成军”。
他负手立於帐篷门口,望彩霞片片,朝阳东升。
未多久,营中各曲皆升起了炊烟。每一“什”一个灶,五千人,五百个灶,於帐口望去,四面炊烟袅袅。
周澈往帐前走了两步,回首观望城头。昨晚值夜的郡卒持戈披甲,往城下走去,轮值换班的郡卒排着队列络绎登城。城门楼上,一面赤色的旗帜迎着晨风招展。
“将军,请用饭吧?”
周澈是主将,主将所在之地即为中军,帐篷正处全营之中,立的也有灶火,就在左前方不远。方悦提着剑去看了看,见饭食将熟,回来殷勤地问道。
“将士未食,我不能先食。”
新卒们吃的饭食是太守从府库里拨给的,周澈又自家出钱,叫人从县中市里买来了不少肉、菜,伙食还是挺丰盛的。
周澈笑对荀攸说道:“这是民壮们的第一顿饭食,也不知合不合他们的胃口。走吧?咱们再去各营看看。”
荀攸笑道:“昨晚买来被褥诸物前,因新卒受寒而君不肯着厚衣,今饭食将熟,又因将士未食而君不肯先食。皓粼,孙武子云:‘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以父母之心,行为将之事,君是也。如此为之,假以时日,必能得此五千人之心,使彼等为君效死啊!”
周澈微微一笑,惋惜地想道:“只是可惜,昨夜在营中转了一圈,竟没见一个新卒生疽!”
吴起吮士卒之疽,“卒母闻而哭之”。人问其故,“卒母”说道:“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於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吴起为了功名,虽然母死而不归,杀妻以求将,其为人好色贪荣名,种种皆不足取,但治兵确实很有一套。
昨晚才巡过一遍营,今早又巡营。
两次巡营时间相隔不久,上次是为了熟悉士卒,这次是为了察看伙食,归根结底都是为了示恩,为了“以爱结士”,但在形式上却不同。这次行营,周澈准备不但示恩,而且要示威。
昨天晚上,周澈是徒步巡营。这一次,他决定骑马巡营。
他的这些亲卫本就是从并州诸部里精挑细选出来的,身高都在七尺五寸以上,一个个相貌威猛,身材强壮,如今黑色精甲在内,红色披风在外,携利刃,执长戟,跨高头大马,真是威风凛凛。
周澈没有换穿铠甲,一身黑色官衣,上了马后,头戴高冠,腰挂印绶,配长剑,揽缰绳,身后左右两边是荀攸和王慧两。荀攸着褒衣宽袖的儒服,王慧则亦着黑衣的官衣。再其后,方悦打头,二十余执戟重甲的骑士。两名亲兵各打一面赤旗,前头开道。
远望之,赤旗飒飒,荀、王神情肃穆,骑士如狼似虎,被他们簇拥其中的周澈高冠长剑,衣袖飘飘,如神仙中人,极具威仪,令人不敢仰视。
昨夜,他徒步简从以示恩,今早,他骑马携众以示威。
先巡江伟之营。未至营前,先遣一骑传报。
江伟率本部队长以上诸吏皆着戎装,徒步迎至营门,在全营士卒的众目睽睽之下,伏拜於周澈马下。今晚再拜高呼:“下吏进等恭迎将军。”
周澈不下马,以手虚扶,说道:“君着戎装,行军礼即可。请起。”
江伟先起,跪拜在其后的诸队队率、诸屯屯长、诸曲曲长随之立起。
“昨夜我已下军令,今日辰初起炊,辰末食毕,巳时开始操练。尔营中各什可已起炊?
“禀将军,下吏营中各什皆已起炊。”
“吾军令,卒未食,伍长以上者不得食。尔营中可有人犯我军令?”
“禀将军,并无。”
“我要去炊上看看,尔等可在前头带路。”
“诺。”
扛旗亲兵前导,在诸人的扈卫簇拥下,周澈下马,挽缰入营。依军法,营中禁驱马奔驰。
江伟等本营的军官步行在前引路。
每至一“什”之地,该“什”的队率就会大声下令,令新卒跪迎。
有的“什”里的什长、伍长是之前亲卫营周澈的亲卫,两下相见,周澈依其人之性格,在检查过炊灶里的伙食后,或温言鼓励,或说笑几句,或故意板起脸,明为训斥实为关心的教训两句。
他走过之处,出身民壮的新卒们窃窃私语:“昨夜见周君,平易近人,今见周君,汉家威仪。”或又问本伍伍长、本什什长的:“君与周君很熟么?”被问话的人往往会骄傲答道:“当年周君征战草原时,曾越境击贼虏,当时我就随从在周君马后了!”
绝大部分的民壮只是略知周澈在中原的事迹,对他任度辽将军时做的那些事并不知晓,便会有人好奇询问。说完打完鲜卑,再又说扑灭南匈奴,再又说一下周澈汝南周氏的出身,再又说他爱民如子,再又说他“潜龙”绰号的来历,这一说起来话就长了。
民壮是佃农、奴隶,对周澈这样的人天然就带有敬畏。他们各有脾性秉性,或敬重读书人,或敬重名门望族,或敬重武勇果决之人,或敬重爱惜百姓之人,周澈这几年的经历实在丰富,从其中他们总能找到令他们佩服的地方。
周澈一路行去,收获了一路的敬服目光,留下了一路的啧啧钦佩之声。
昨夜的示恩,可以使民壮中的桀骜之辈感念其好;今早之示威,则能使民壮中的奸猾之辈敬畏其权。
巡过江伟之营,江伟等诸吏把他们一行送到另一侧的营门。另一侧是祁杉之营,亦早有骑士过去通知过了。和江伟一样,他也是全副披挂,带着本曲队率以上的军吏在营门拜迎。
如巡江伟营时,周澈把先前做的一套重新再做一遍。
果此时从远处的城头上望去,可见两面赤旗、二十余人在营中缓行,凡其经过处,新卒们如风吹草偃,拜倒一片。城头上也确实有几个人观望。
其中一人黑衣黑冠,颔蓄短须,乃是郭图。
郭图注目远观,望之良久,手扶城垛,嘿然叹道:“周皓粼实有将才!周氏以儒传世,而今竟有此子!昨夜吾闻城中有人收买被褥,言是给将士用,此必他之所为;今早炊烟方起,他又威仪巡营。恩威并施,此将军练兵之道也。见微知著,五日后他南下,能否获胜虽非我所知,然以此观之,必不致落败。”
“这个周家子有这么厉害么?”问话的是一个豪强。
“君若不信,可拭目以待之。”
除了郭图边儿上还有钟繇和一干郡吏。他们都是被周澈昨夜遣人入城收买被褥的举动给惊动到了,因此今天一早就登城观营,想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郡主簿陈鹿更是奉太守之令前来观看的。听了郭图的话,他说道:“若果能如公则所言,周度辽此次南下肯定不会失利的话,府君今晚可以睡个好觉了!”
遣派周澈率新卒南下,对太守而言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太守虽不知兵家事,但在听过郭图、钟繇等人的分析后,对“孤军出城”的危险性也不是不知,但为了减轻自己的罪责,他必须这样做,不得不这样做。
周澈和新卒的生死,他不在乎,可万一周澈全军覆灭,对阳翟的守卒之士气却会是一个强烈的打击,到的那时,波才万一再挟大胜之威,复又回师北上,如何敌之?对此,他也是很有压力的。因而,尽管波才已退,阳翟之围已解,他还是睡不好觉。
而钟繇他远望营地,观荀贞巡营,看了会儿,说道:“唉,惜乎我家不在阳翟,要不然,我家中门下颇有勇武之士,倒是可以选拣些出来,付与皓粼,壮其声威。”
“不瞒钟君,我还真有过这个想法。昨晚,我去了黄氏、淳於氏等本县望族家里,与他们商议助周度辽南下之事,奈何他们都无意於此。他们说的也对,若倾巢南下,万一贼兵北上,谁来守城?南下事小,守城事大。钟君,孤掌难鸣啊。若只我一家出人,最多数十丁壮,於事何补?所以,我虽有过此念,最终也不得不算了。”
郭图这话说的不假。他昨晚还真去过黄氏、淳於氏的家中,商议过助周澈南下之事。只不过,他的出发点并不单纯。南下击贼有很大的风险,如果成功,也将会有很大的收获,不管是功名、抑或是郡中的美誉。他就是为了这个功名和美誉有意出人的,——反正去的是他家的宾客、徒附,顶多一两个族人,又不是他亲自去,只是结果确如他所说,黄氏、淳於氏对此都没甚兴趣。只他一家,出几十个人,即使从周澈南下了,也不会起到什么作用,因此罢了。
阳翟乃颍川之郡治,县中大族甚多,前些天守城时他们出力不小,而如今当周澈将要南下之时,却无人相助。由此可以看出:一则这些大族对周澈南下不看好,二则也说明在关键时刻,这些豪强大族的眼中只有本家、本族的利益,真正能做到“毁家纾国”的家族毕竟是少数中之少数。
周澈用了半个时辰将营地巡遍。
当他巡完时,许多队都已经开饭了。
他归回中军,下马入帐。方悦等将饭食捧来。就在帐篷里,他与荀攸席地而坐,相对饮食。饭毕,二人又针对昨晚、今早巡营之事交谈了一会儿。
帐外方悦来报:“辰时过,巳时至。”
周澈所在的帐篷外竖立的有军旗,并搭建起了一座鼓台。他出帐登台,亲击鼓。
日已升高,晴空万里,沉闷的鼓声响彻全营。
鼓声就是军令。
新卒中的民壮不懂鼓声之令,并州兵这些受过并州训练的人懂鼓声之令。随着鼓声响起,他们披甲持剑,奔到本曲、本队的中间站定,接连下令。
一通鼓毕,新卒全部放下饭碗,集合完毕。
两通鼓毕,在大多受过操练的伍长、什长、队率、屯长的指挥下,新卒列成队伍。
三通鼓毕,从最北边的江伟部和最南边的祁杉部开始,一队队的士卒依照距离营门的远近次第出营。
从城头望去:只见整个营地南、北的两边营门大开。营门口各立了两个号令兵卒,给出营的兵卒指点方向。一队队的兵卒按照指点,从南边出营的直行数百米后,转向北行;从北边出营的直行数百米后,转向南行。两边各三部、五千人,重新汇聚於正对营地中门的营外之空旷的场地上。
周澈昨晚令人在这块场地之前建了一个高台,台上亦有鼓、有旗。
在全营就位,聚合完毕之后,江伟、方悦、王慧等人各立在本部之前。其下,每曲之各屯的屯长立在各屯之前。再其下,每屯之各队的队率立在各队之前。再其下,每队各什的什长立在各什之右。再其下,每什各伍之伍长立在各伍之右。
受过军训的并州兵对这些事都很熟悉了,加上周澈昨晚巡营时又曾私下交代过他们,令他们在今早集合时务必保持严肃,因此,他们都挺胸昂首,目不斜视。
那些民壮就不一样了,松松散散地站着,或因好奇,或因兴奋,不时有人交头接耳。
很快,从营地中门驰出一骑马,乃是荀攸。他驱马至诸曲之前,大声传递周澈的军令,说道:“将军将要出营,各部整队!军令:有敢行者诛,有敢私言者诛,有敢不从令者诛。”
各部长官应声立正,高声答“诺”。
随即,他们转过身,面对本部的士卒,重复周澈的命令,只不过将“各曲”改成了“各屯”:“将军将要出营,各屯整队!军令:有敢行者诛,有敢私言者诛,有敢不从令者诛。”
各屯的屯长接令后,亦转身,将“屯”改成“队”,接着重复传达。队再传达到什,什再传达到伍。一级一级的军官严肃而大声的传达军令。他们虽没有说别的什么,只是传达周澈的命令而已,但这层次分明、标准划一的举动话语无形中却给人了一种森严之感。
这套规定不难,很简单,其它出身的军官都已经学会了。
新卒里的民壮们感受到了这份森严的气氛,下意识地站着了身子,闭上了嘴,站姿不再复松松垮垮,亦无人再交头私语。千余人立於场上,齐齐目注营地中门。
荀攸传过命令,转回营中。
不多时,营地的中门大开。依旧两名亲兵高举赤旗为前导,荀攸和二十余甲士在后簇拥,周澈甲胄在身,骑马带剑,昂然出营。
行至高台下,扛旗亲兵先下马,举旗登上。
周澈从马上下来,一手按剑,一手撩起黑色的裙甲,在扛旗亲兵的举旗相迎下迈步上台。
王慧、荀攸等人鱼贯随行。
登到台上,周澈居前而立,正站在台上原有的那面旗帜之下。身侧是王慧。身后是两个扛旗亲兵。再后是荀攸。二十余随从甲士没有上台,而是骑着马,对列於台下。
这整个的一番举止行为,让场下的气氛越发森严了。
周澈面对五千人,目光从最左边的江伟部起,逐一看过各部,沉默片刻,开口说道:“尔等应已从各部之长吏处得知,从今起,尔等将要开始五日之操练。四天后,也就是第五日之下午,我将还会在此处检阅尔等操练之成果。最优之部,人赏百钱。最优之队,人赏千钱!最劣之曲,绕城一周。最劣之队,绕城三周。”
说完,他留意台下,见新卒中的民壮并无异常之色,暗自松了口气,心道:“若非我昨夜先示之以恩,今早又示之以威,也许早在刚才传我军令,说‘有敢行者诛,有敢私言者诛,有敢不从令者诛’时,这些民壮佃农就会因不满而骚动不安了。”
须知,民壮佃农都是新卒,未经过军法之酷。此前在地主家时虽然环境恶劣,亦有各种约束,可那些约束到底比不上军法,不会动辄就是“诛”。若无周澈早前的先示之以恩,再示之以威,还真有可能在听到“三诛令”后就立刻心起不满,鼓噪骚动起来。
周澈松了口气,伸出手,王慧把鼓槌递过来。
他拿着鼓槌,转行至鼓下,用力敲了一声,丢下鼓槌,回身令道:“开练!”
王慧大声传令:“开练!”
对列在台下的二十余甲士同时勒住缰绳,举起长戟,齐声复令:“开练!”
波才围城前,城中已将城郊近处的树木砍伐了个干净。波才撤兵后,城中又派人把他们留下的脏物收拾了一遍。营外的这一大片空阔场地就是新卒们的训练场所。
江伟等人接到周澈军令,各部分散开来。在天亮前的军议上,周澈已给他们各曲划分了训练的地方。等各部分别到达指定的位置后,各曲长纷纷传令,此起彼伏,开始了训练。
今天训练的内容是:辨识本曲、本屯、本队的旗帜,辨识肩章以及队列练习。
成书於战国时期的《尉缭子》是一本著名的兵书,周澈、荀攸都读过它。
周澈早前在讲到练兵计划时,说过一句:“伍长教成,合之什长,什长教成,合之卒长,卒长教成,合之伯长”。这句话就是出自《尉缭子》里的《兵教?上》。
在《兵教?上》这一篇中,还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将异其旗,卒异其章。左军章左肩,右军章右肩,中军章胸前。书其章曰:某甲、某士”。
这一句讲的即是旗帜和徽章。
此外,《尉缭子》中还有一篇叫《经卒令》,在《经卒令》中,它又说道:“经卒者,以经令分之为三分焉:左军苍旗,卒戴苍羽;右军白旗,卒戴白羽;中军黄旗,卒戴黄羽。卒有五章:前一行苍章,次二行赤章,次三行黄章,次四行白章,次五行黑章。”
把这两句话合在一起,意思就是说:“把部队分成三军,每军的旗帜皆不一样,左军用青旗,士卒戴青羽,右军用白旗,士卒戴白羽,中军用黄旗,士卒戴黄羽。
“三军里,各军士卒的徽章也不一样,左军的徽章戴在左肩,第一行用青色的,第二行用赤色的,第三行用黄色的,第四行用白色的,第五行用黑色的;右军的徽章戴在右肩,每行士卒所佩戴的颜色如前者;中军的徽章戴在胸前,每行士卒所佩戴之颜色亦如前者。
“同时,要把士卒所属的‘甲’和名字写在徽章上。”
两汉军队内部的管理制度大体就和《尉缭子》中所述的一样。
不同颜色的旗帜举起之后、不同颜色的徽章戴上去之后,士卒们就知道自己的位置,军官们也知道谁是自己的士卒了,一目了然。这不但有利平时的操练,更有利战场上的调动和杀敌。
军旗和徽章也是军备物资的一种,在郡兵曹里的府库里储存的有。
方悦昨天去领取军械的时候,顺便把它们也都拿来了。
手下虽然只有六个部,五千人,但为了指挥方便,还是依照兵法,将之分成了三军。